我國普遍存在城市“垃圾圍城”現象,引發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造成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對水、大氣和土壤等生態環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危害。如處理不當,可能引發社會問題。在生態文明背景下,解決垃圾占地問題勢在必行,可以作為實現城市發展綠色化的重要抓手。而解決這個問題,既需要對存量垃圾占地修復和治理,又需要對增量垃圾有效控制。杭州天子嶺填埋場改造為靜脈園區和北京豐臺北天塘填埋場改造為用于環保總部的循環產業園區這兩個案例都說明了垃圾占地綜合治理的必要性,其經驗可為其他城市借鑒。建議城市垃圾占地的治理要在土壤修復的基礎上,建立以控制垃圾總量為目標、多種融資渠道的、以垃圾焚燒廠為樞紐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多元主體參與的城市垃圾治理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治理的關鍵。
城市垃圾占地的現狀和危害
1城市垃圾總量大且占用大量土地
我國垃圾總量不斷增加,2004年垃圾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垃圾生產國。城市生活垃圾量從2003年的1.48億噸上升到2013年的1.72億噸(圖1),預計2020年可以達到3.23億噸。城市生活垃圾以8%-10%的速度持續增長,而城市垃圾清運量增速僅為3.3%。城市垃圾歷年累積存量高達80多億噸,侵占了近80萬畝的土地。這些城市垃圾占地主要包括露天垃圾堆和垃圾填埋場。2003年到2013年城市填埋場從457座上升為580座(圖1)。這些填埋場數量巨大、大部分有待封場,更有成千上萬不在統計范圍內的小型填埋場和露天垃圾堆,面臨著嚴峻的治理任務。
“垃圾圍城”的成因
垃圾總量大、占地巨大導致了“垃圾圍城”,原因有二:
第一,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對城市不適用,難以應對垃圾總量的劇增。常見的垃圾處理方法包括填埋法、堆肥法和焚燒法。普遍應用的填埋法所產生的沼氣、惡臭和滲濾液等,可能對周圍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危害。堆肥法可能會造成土壤污染并且周期長、工藝復雜。焚燒法會產生致癌的二惡英等,引發“鄰避效應”。這幾種傳統的垃圾處理方法,各有利弊,單一的使用會遭遇較大的社會阻力。大城市的垃圾處理一般是多種方法結合,其中填埋法市場占有率較高。
第二,從經濟可行性角度來看,成本較低的露天堆放和填埋法是主要的處理措施。由于建場費用和運行費用相對較低,這兩種方法是我國當時經濟發展水平的首要選擇。焚燒法由于設備比較復雜,建廠投資、操作和運行的成本較高。而垃圾沒有實現有效分類,含水率高、熱值低,垃圾焚燒需要大量的助燃物質,再次增加了垃圾焚燒發電的成本。以致我國城市生活垃圾中以填埋為主,其次才是焚燒,最終加劇了垃圾占地現象。
治理經驗
城市“垃圾圍城”問題的解決,主要包括存量垃圾占地治理以及新增垃圾處理兩個方面。而現階段,單一的技術和措施并不適合解決“垃圾圍城”的復雜情況。杭州和北京垃圾占地問題嚴峻,城市垃圾總量繼續上升,而土地資源有限,人口眾多,已經面臨無地可埋、“垃圾圍城”的現狀。下面以杭州和北京的垃圾治理經驗研究分析對垃圾占地治理以及對增量垃圾處理的對策。其中政府重視程度、資金問題和“鄰避運動”是垃圾占地治理過程中的主要障礙。而對原有垃圾占地(主要是垃圾填埋場)的治理后的改造,建立以垃圾焚燒為主的垃圾處理產業園區(靜脈園區或者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是兩個城市權衡各方利益的最后選擇。